中國科協決(jue) 策谘詢委員會(hui) 主任齊讓曾表示,過多的經費分配口袋,使從(cong) 項目的申報、評審到驗收花費大量的精力,以基礎研究為(wei) 例,就有科技部、中科院、自然基金委、教育部、地方等多個(ge) “口袋”。科研經費口袋過多,導致重複立項、設備重複購置現象頻發。
跑項目不應比研究更重要 有學者直言,一些科研人員為(wei) 了獲得大量的項目經費,認為(wei) “與(yu) 有權勢的官員以及他們(men) 鍾愛的少數強勢科學家拉關(guan) 係,比做好研究更重要”。這種靠“跑關(guan) 係”、“主抓人脈”爭(zheng) 取項目的現象,偏離了科學研究的本質與(yu) 科研立項的初衷,致使科研經費申請與(yu) 審批過程呈現“優(you) 不勝,劣不汰”的壞局麵。 雖然說,沒有錢搞不了科研,但如果掉進錢眼裏也搞不好科研。曾經,段振豪事件打開的有關(guan) 科研經
費使用和管理的漏洞至今難以閉合;曾經,浙大教授被控侵吞千萬(wan) 元科研經費的消息,讓一位在美華人科學家感慨的科學家“真是好當”。
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曾表示,完善科研經費的投入分配機製,與(yu) 增加科研經費投入量同等重要。因此,實現“創新型國家”的建設目標,真正讓創新驅動經濟發展、國富民強,必須完善我國科研經費分配體(ti) 係,避免萬(wan) 億(yi) 元科研經費淪為(wei) “碩鼠的圍城”。
完善科研經費分配,需要增加基礎研究投入,逐步彌補曆史欠賬。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性投入,將國家發展引入到擁有核心科學技術、擁有核心原創能力層麵上來;製每年增加基礎研究投入比例的目標,逐步實現到2018年基礎研究經費比例達到10%;繼續支持中科院開展知識創新試點工程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等研究項目,結合基礎研究的長期性、積累性和結果的難以預見性等特點,優(you) 化投入結構